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迄今已六年有余,但多數經濟體去杠桿壓力依舊不減,需求端的長期不振導致經濟增長萎靡,特別是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通縮風險進一步加劇。短期來看,由于結構性改革難以立竿見影,各國除貨幣政策寬松外都沒有更好的應對方法,因此預計多數央行將在寬松道路上繼續(xù)前行,競爭性貨幣貶值可能愈演愈烈。
外部經濟體貨幣寬松浪潮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從資本流動看,盡管短期內寬松政策外溢效應可能推動部分資金進入新興市場,但中長期而言,多數資金最終仍將流向美國。眼下美國經濟穩(wěn)健復蘇,在全球范圍內可謂一枝獨秀,美聯(lián)儲在今年內啟動加息成為大概率事件。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令美元升值前景更為確定,升值周期可能更長,進一步強化美元資產吸引力。一旦資金出現持續(xù)外流,新興市場本幣貶值壓力就會加大,從而引發(fā)金融環(huán)境緊張,資本市場陷入波動,甚至拖累經濟增長。
從貿易角度看,以中歐貿易為例,短期內歐洲央行量化寬松政策推動歐元大幅貶值,人民幣對歐元實際有效匯率被動升值,對中國對歐出口不利。長期而言,量化寬松政策能否有效激發(fā)歐元區(qū)內部需求仍是未知數,因此中國能否享受歐洲經濟復蘇給貿易帶來的提振難有定論,相反在歐洲央行帶動下,更多央行加入競爭性貨幣貶值行列,令人民幣匯率陷入更被動境地。
對投資者來說,全球流動性進一步寬松短期內有望推動股市上漲,但主要發(fā)達經濟體競相推動本幣貶值,可能在市場上形成以鄰為壑的政策預期,進而誘發(fā)更多貿易保護政策出臺。這將令經濟復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甚至令目前的萎靡態(tài)勢進一步惡化。不止如此,全球流動性泛濫,大量廉價資金涌入金融市場,將制造資產價格泡沫,加劇實體經濟面臨的挑戰(zhàn)。
競爭性貨幣貶值從來都沒有贏家。從匯率變動效果看,如果各國都實施競爭性貨幣貶值,貶值效應將相互抵消,對刺激出口的效果有限。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歐洲、日本等發(fā)達經濟體從未終止過寬松政策,但經濟復蘇遲遲不見起色,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需求不旺而非流動性不足,因此單靠貨幣政策寬松很難徹底解決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各國應著力加強溝通協(xié)作,抓緊推進經濟結構改革,激發(fā)內部需求,重塑經濟平衡增長動力,避免政策上的徒勞無功。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