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對于大家而言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大多數人對它是一無所知。在我國雖然研究起步較早,但進入公眾視野較晚,造成許多人對物聯網還處于一個模糊的認知階段。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互聯網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物聯網的興起,無論如何,都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因為人們現已步入了技術大爆炸的初始階段,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物聯網也在闊步前行。
毫無疑問,“物聯網”時代的來臨,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在這種變化的背后人們對于物聯網的安全性提出了自己疑惑。
誤區(qū)成為恐懼的誘因
物聯網的出現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fā)展階段。最開始就是人們想把互聯網的虛擬化變成實質化。而物聯網從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最終目的是提升人類對外界世界的全面感知,透徹地認知智慧處理的能力,要催生大量的具有計算、通信、控制系統的智能設備和智能系統。
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在我國的發(fā)展開始于2009年8月,自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zhàn)略性產業(yè)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才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
全球物聯網還處于初級階段,物聯網相關標準亟待制訂,中國物聯網經歷幾年的發(fā)展,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產業(yè)化規(guī)?;A。正在這種發(fā)展的基礎上體現出了人們對物聯網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qū),也正是這種不明的誤區(qū)引發(fā)了人們對物聯網安全的關注。
這種誤區(qū)細細分析下來也就存在于這幾方面,一是錯誤的把傳感網或射頻識別技術(RFID)網等同于物聯網。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它包括互聯網及互聯網上所有的資源,兼容互聯網所有的應用,而傳感網或RFID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部分;二是錯誤的把物聯網當成互聯網的無邊無際的無限延伸,把物聯網當成所有物的完全開放、全部互連、全部共享的互聯網平臺;三是錯誤的將物聯網看成是空中樓閣,是很難實現的技術,這一點不用多說,進過近幾年的發(fā)展物聯網已經初見成效,這種錯誤的認識也就不攻自破了;四是錯誤的把物聯網當成收納箱只要貼上了RFID標簽就是物聯網。
相比互聯網,物聯網連接的是現實物理世界,其規(guī)模將會比互聯網更大。根據國際權威預測機構Forrester[微博]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聯的業(yè)務與現有的人人互聯業(yè)務之比將達到30:1,物聯網也將實現大普及,這也是我國將物聯網提升到戰(zhàn)略地位的原因。
未知的才是最恐懼的,人們對于物聯網的恐懼其實就是對于未知的恐懼,這也直接影響我們對物聯網發(fā)展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先辨誤,理清我們的思路。
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
隨著物聯網逐漸普及的趨勢,信息安全問題呈現更加復雜的局面。如“云計算”帶來的存儲數據安全問題、黑客攻擊損失以及保護隱私的法律風險;物聯網設備的本地安全問題和在傳輸過程中端到端的安全問題等。
美國“棱鏡門”監(jiān)控事件的出現,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在這個網絡的今天,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將難以保護,不再是秘密。在我國已經將物聯網的RFID(射頻識別)技術應用于鐵路車號識別、二代身份證和票證管理、動物標識、特種設備與危險品管理、公共交通以及生產過程管理等多個領域。
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楊可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理想中物聯網存在于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水、電、煤氣、取暖、食品等各方面都留下生活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都可以傳遞給外界,外界通過這些細節(jié)收集數據再進行追蹤,個人的信息就暴露在了人們面前,也就沒有隱私可講了。拿購物來說,中央臺也報道過一些物流公司出賣客戶的信息數據,僅從購物的數據來看是可以復原人們購物的習慣,而到了物聯網中就是生活中一切的習慣。”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到處都是各種信息采集設備,比如攝像頭,傳感器等。這些都可以實時采集數據和信息。我們的每個人都處在這個環(huán)境中,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信息將被采集,信息安全將面臨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物聯網是由大量設備構成、相對缺乏人的管理和智能控制,網絡安全沒有保障,個人隱私、物品信息等隨時都可能被泄露。保護個人隱私受到巨大挑戰(zhàn)。2008年,在法國召開的歐洲物聯網大會上,將物聯網中的隱私權問題作為重要議題??梢?,隱私權保護問題將是物聯網推行過程中的一大障礙。
在中美互聯網論壇中,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祎[微博]講話中指出物聯網時代人們面臨著三大安全問題,首先是個人隱私的安全,包括個人照片以及手環(huán)里記錄的個人健康數據等。其次個人支付的安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手機里的支付寶[微博]、微信等付賬,將來會用手表、手環(huán)付賬,這也對個人財產的安全產生了威脅。最后是人身的安全。堅信黑客將來有能力通過網絡制造交通事故。
“從安全的角度來講,可以通過接入到物聯網的各個節(jié)點來控制、影響人們的生活,如果與這些設備與人體非常密切,那將會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比如遠程監(jiān)控的心臟起搏器。”楊可新表示。
物聯網的節(jié)點設備采集數據來源廣泛、格式不一,也缺少相對統一的數據采集、傳輸與應用的數據安全防范策略與技術。對于海量接入的節(jié)點設備來說,無疑給非法、惡意控制的入侵者,提供了更多外來的便捷機會。
當前物聯網正在快速發(fā)展,物聯網的安全需求日益迫切。物聯網的安全問題也將成為制約物聯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物聯網時代,個人隱私安全不僅需要管理員技術的嫻熟,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從技術層面可以解決的隱私保護問題主要是集中于避免業(yè)務使用中信息的暴露。
楊可新表示,“技術是要發(fā)展的,但是相應的要有一定的安全技術,包括法律法規(guī)等。比如快遞公司,它是必然存在的,人們的信息也就處于一個相對不安全的狀態(tài),一旦泄露信息就要知道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不是一個技術能解決的,而是一個全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安全教育、技術等各方面來對隱私安全進行支持保護。”
例如,手機用戶通過手機查詢遠程數據庫尋找最近火車站、加油站等事件地點,這項業(yè)務依賴當時用戶所處的地點。但是,使用手機查詢的客戶卻不希望泄露自己的地理位置。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到跟蹤。在技術層面,這個問題需要對普適計算等研究??傊?,研究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以滿足機密性、真實性、完整性、抗抵賴性要求,進而解決物聯網中用戶隱私保護和信任問題。
構建安全的物聯網框架是根本,也是物聯網安全的重中之重。我們應當從用戶著手,以用戶為核心,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打造高效的安全體系,為物聯網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這也是加強物聯網安全的關鍵。
物聯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信息被認為是用戶隱私信息。而我國保護個人隱私及信息安全的相關制度仍不完善。美國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早承認隱私權的國家。1974年,美國就制定了隱私權法,1995年lO月美國商務部電訊與信息管理局發(fā)布了關于隱私與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白皮書。歐盟委員會在2009年6月宣布的《(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中,首次提出了物聯網將會威脅個人隱私問題。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完善我們自己的體系。
在我國《物聯網“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中,重點闡述了“加強信息安全保障”的三項具體措施:一是加強物聯網安全技術研發(fā),二是建立并完善物聯網安全保障體系,三是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建設。
物聯網正在越來越熱,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各部門做好物聯網安全的預防工作,不僅安全有所保障,而且更有利于物聯網的全面發(fā)展。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