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之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在某論壇上對比了阿里和沃爾瑪的發(fā)展速度,他表示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零售平臺在2016年3月已經完成3萬億元的交易,而沃爾瑪用了54年,互聯網模式對于行業(yè)的發(fā)展,力量驚人。“沃爾瑪摸到了天花板,而對于淘寶零售企業(yè)來講,交易還在不斷增長,還將進入更大市場的地板。”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技術是驅動零售創(chuàng)新革命的源動力
重模式的沃爾瑪始于線下、盛于線下,當面臨線上沖擊的時候,轉身難實屬正常。
不可否認的是,阿里和沃爾瑪都是偉大的公司,但從定義來說,沃爾瑪是零售公司,而阿里是交易對接平臺,上面的比較本身并不公平。所謂壞事傳千里,“關店潮”讓各界都對沃爾瑪的現有模式表示擔憂。但事實上,沃爾瑪從來也不是守舊的公司。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沃爾瑪就斥資4億美元發(fā)射了商用衛(wèi)星,用于全球店鋪的信息傳送與運輸車輛的定位及聯絡,其強大供應鏈壁壘的建立并非偶然。近兩年沃爾瑪也已在電商、O2O、人工智能、無人送貨等進行了布局。誠然,
技術永遠是驅動零售模式發(fā)生革命性變化的源動力
而這方面,吃透了中國互聯網紅利的阿里顯然有優(yōu)勢,但如果同樣放在20上個世紀80年代,阿里的模式是不成立的,因為互聯網、支付、物流等技術設施和底層技術還不成熟。,例如迅猛發(fā)展的人工智能,除了無人零售,它還能賦予零售什么?先賣個關子。
“新零售”實際是人、貨、場的重構
當線上用戶數量遇到發(fā)展瓶頸之時,馬云“很有心機”地進行決定回歸和改造線下,并且喊出了“新零售”的概念。線上場景單一,線下缺乏創(chuàng)新體驗,因此只有線上下結合才能產生新的刺激點。
商品供大于求時,大眾對于物質已不僅僅只是剛需,消費升級時代到來,這意味著人、貨、場將被重構,人已經成為了零售三要素的核心,貨和場圍繞人進行改造?,F在的情況是80/90后成為主力軍,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消費對于他們來說,不僅要便利,還要有趣,同時他們獲取消費信息的方式極其分散。
那么貨和場正在經歷何種轉變:商品本身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和品牌,質量和性能提升的空間要超過價格,流通環(huán)節(jié)需要減少,也就是供應鏈效率要大幅提高;消費場景,要么對傳統場景進行改造升級,例如盒馬鮮生、超級物種,要么去開發(fā)將原本并非屬于消費的場景,例如VR/AR、智能家居是為了開發(fā)家庭,無人值守貨架是為了開發(fā)辦公室。
人、貨、場結合新技術的重構有太多的組合方式,那么如何組合會產生新的零售模式?再賣個關子。
消費升級時代的零售模式無法脫離商業(yè)本質
所謂的消費升級商業(yè)模型是否成立,在于對于貨和場景的改造是否真正觸達目標人群,供應鏈效率是否得到有效提升。O2O的興起與泡沫破裂正是因為創(chuàng)業(yè)大軍只顧消費者的痛點甚至是癢點,而忽視了對商業(yè)本質的追求。再以無人貨架為例,在區(qū)域密度有保障的前提之下,首先在零售模型上來講是行得通的,規(guī)?;蟪蔀榱髁咳肟谝灿辛烁嗟目赡苄?。
只有基于商業(yè)本質,結合新技術,對人、貨、場有深刻和創(chuàng)新認識的企業(yè)才有機會成功。
現在回答前面的兩個問題,比如:專注產品的全棉時代,在“質量優(yōu)先于利潤、品牌優(yōu)先于速度”的原則下已經在IPO的隊列中;中商惠民在原有B2B的基礎上,戰(zhàn)略控股愛鮮蜂,意在供應鏈協同,打通零售的渠道;天虹百貨脫離傳統的商品導向思維,按照生活場景重構賣場,運營數字化之后,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yè)收入89.83億元, 凈利潤3.7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 5.14%和31.36%;甘來智能微超通過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記錄用戶的消費行為,實現無人場景下“有溫度”的服務;EATBOX,居然之家在新零售領域的大膽嘗試,要在無人便利店中推廣慢食文化;百果園深耕生鮮上游,線下門店迅速擴張的同時,線上業(yè)務也取得較大的突破。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