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當代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老師。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不是那些在課本里的知識。課本里的知識是二手的,你不能親自體驗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大陸的喜悅,你只能記錄一個枯燥的日期。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老師,也永遠不是那些在講臺前的老師。學校老師只會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我們被動的接受,不停地做題,卻很少有機會去思考自己應該過什么樣的人生。
一眼看去杜威說的很對,但他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人的經歷決定了他的見識和視野,也決定了他能達到的高度和廣度。
我們認為VR教育會帶來巨大的變革是因為VR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可以讓我們打破時間、空間、經驗、種族、信仰這一塊塊天花板,給我們一個全新的高度和可能,讓我們對現有生活一個重新的反思。
第一、VR教育的現狀與未來
用VR學開挖掘機,用VR學人體結構,用VR做虛擬實驗,用VR看公開課。VR教育光成為噱頭了,落實到應用卻都是大材小用。現在的VR教育不要說顛覆傳統(tǒng)教育,連獲得學生的認同都非常困難。
根本問題在于眾多創(chuàng)業(yè)者就是想把過去教育方式的舊酒,裝在VR這個新酒瓶子里。
教育里VR的真正利用價值,不是“美化”,而是徹底改變過去的學習模式。
斯坦福大學的虛擬現實與人類交互實驗室(VHIL)利用VR做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其中一個實驗邀請一批大學生志愿者們戴著VR設備體驗人類在亞馬遜叢林的濫砍濫伐,實驗結束后,在志愿者面前打翻一杯水,結果參加了實驗的人,擦桌子時比普通人用的衛(wèi)生紙少??雌饋恚w驗了虛擬伐木,志愿者們更知道要保護環(huán)境了。
科學家又做了一個關于種族歧視的VR實驗,讓實驗對象身臨其境體會黑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和追求同一件事物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實驗結束后,種族歧視者們馬上改變了自己對黑人的印象,重新開始思考人權的意義。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同理心(Empathy),通俗來講就是“換位思考”,也就是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當代社會中的大量矛盾,例如環(huán)保、腐敗、還有歧視,根源在于我們沒有像《你的名字》那樣能夠去和另外一個人去交換視角,交換人生。
VR教育的價值不是讓學生見到3D版的孔子在講《論語》,它的價值是讓學生“成為孔子”,感受他的人生,然后自己得出自己的結論。
VR教育的價值不是讓學生更容易獲得高分,而是讓他們不要成為一個愚昧狹隘自私的人。
我們所看的VR教育的巨大機會在于學習模式的革命,顛覆過去學校里“說教+服從式”的教育,替換為“體驗+反思式”的教育。
第二、科技創(chuàng)新會帶來的社會創(chuàng)新
作為投資人,有時我們自己也會反思,我們對創(chuàng)新對科技發(fā)明的追求,往往是盲目的。
科技雖然在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歷史的巨輪卻在不斷重復前人犯下的錯誤。互聯(lián)網雖然連接了每一個人,社會中的不同群體卻分化更加劇烈。拿教育來講,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永遠都不如讓學生自己摔跟頭。但失敗的成本卻又往往太高,學生等摔完跟頭,半輩子或許已經過去了。
當代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老師。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老師,他上課總是遲到,對犯錯的學生懲罰過于嚴苛。
年輕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但缺乏閱歷和智慧。當他們擁有閱歷和智慧,卻已經不再年輕,難以再有太多作為。更可悲的是,有太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明白自己從未走出過一個每天在簡單輪回的怪圈,從未走出過自己的舒適區(qū),去審視自己的生活。
VR教育能夠為年輕人帶來一個“月光寶盒式時光機”,提供了無數次ctrl+z撤回的可能性,提供了“如果當初我這樣選擇了,會不會是另一種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種“失去才懂得珍惜”的先見之明。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都受到了年齡、文化、學歷、閱歷、環(huán)境這些無形天花板的限制。而我們所希望的,就是幫助VR教育的創(chuàng)業(yè)者去打破這個無形的天花板。
分享到微信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